财联社 1 月 2 日讯,十大券商最新策略观点新鲜出炉,具体如下:
中信证券: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即将开启 配置上转向偏成长风格
2023 年是 A 股的 " 转折之年 ",1 月全年战略配置期和战术入场期叠加,在全国疫情 " 达峰 " 后,将开启关键的做多窗口,建议提高仓位,配置上由 12 月的均衡配置转向偏成长风格。首先,1 月全国疫情流行期 " 达峰 " 可能早于预期,基本面预期迎来拐点后修复空间大,基于基本面和政策趋势判断,1 月是 A 股 2023 年重要的战略配置期。其次,2022 年年末收官的市场成交和估值都明显偏低,今年开年内外资入场共振有望打破存量博弈困局,机构定价权将明显增强,结合市场估值和交易行为分析,1 月 A 股将迎来战术交易层面关键的入场时点。再次,战略配置期与战术入场期叠加,全国疫情 " 达峰 " 后观察适应期结束,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将在 1 月开启,A 股全面修复行情将由政策预期驱动的第一阶段,切换至业绩预期驱动的第二阶段。最后,建议提高仓位,配置上由均衡配置转向更偏成长风格,聚焦 " 四大安全 " 领域,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的储能、风光,科技安全的半导体、数字经济产业,国防安全的导弹、航发产业链,粮食安全的种业;同时关注医疗器械、合成生物、工业自动化。
广发证券:优先布局 " 托底 + 重建 " 关注拥挤度低 + 景气预期改善的行业
A 股修复市,优先布局 " 托底 + 重建 ",关注拥挤度低 + 景气预期改善的行业。短期的新冠病例上升对市场形成扰动,但本轮冲击下的市场环境较 22Q2 在 " 胜率 - 赔率 " 上均已有优势,当前政策加码 + 业绩真空期下仍将是价值占优。配置关注:1. 托底:地产链(地产适度信用下沉 / 家电家具)、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的出行链(休闲服务)和中期受益的医药链(医疗器械 / 医疗服务 / 中药);2. 重建:央国企重估(能源 / 科技央企),反垄断政策稳定(互联网 / 平台经济)。主题投资 " 国家安全 "(国产软件等)、国企改革(建筑等)。
海通证券:成长有望带领价值向上 数字经济相关的 TMT ***
核心结论:①价值与成长的相对强弱主要取决于二者基本面相对走势,如利润增速差和 ROE 差。②市场环境也会影响风格,牛市成长通常占优,熊市价值通常占优,震荡市规律不明显。③ 23 年 A 股趋势向上,成长有望带领价值向上,数字经济相关的 TMT ***,新能源有结构性机会,消费优选医药和必需消费。
光大证券:" 春季躁动 " 或将缺席 春节前或将维持震荡
2023 年传统意义上的 " 春季躁动 " 或将缺席。由于经济数据的同比改善可能仍然有待时日,一季度经济与盈利可能仍会面临边际压力。此外,近期利好政策频发已经带动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反弹,政策上的利好或已经在 A 股市场有了充分的反映。因此,一季度可能会是全年市场中较为平淡的一个阶段。
今年春节前市场或将维持震荡,但下行空间相对较小。基本面的偏弱,或将导致今年春节前市场整体保持震荡态势,但当前市场估值水平仍处低位,叠加近期外资恢复净流入,预计市场下行空间相对较小。
二季度之后,经济与盈利将开始进入到实际的改善进程之中,市场会有更好的机会。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后,经济的修复会是渐进的。在明年二季度之后,无论是经济环比数据的景气回升,还是叠加同比的低基数效应,都会对于经济与企业盈利的修复更加有利,届时,市场将会迎来修复斜率的上行,进而也会使得市场拥有更好的表现。
医药消费板块业绩或将更具优势,股价表现也有望占优。从海外的情况来看,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,消费通常会有明显的修复。因此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,2023 年我们很可能将看到国内消费的复苏,这也将带来消费板块业绩的显著提升,市场的风格可能也会逐步转向消费。
开源证券:A 股有望迎来 " 春季躁动 " " 反攻 " 行情值得重视
静待疫情达峰后,国内经济将进入 " 下行末期 " 甚至走向 " 复苏初期 ",届时,A 股将有望迎来明显的反转行情。2023 年 1 月 A 股有望迎来 " 春季躁动 "," 反攻 " 行情值得重视。市场不再寻找政策避险,反而更加聚焦:拥有基本面支撑(制造业)、对流动性及风险偏好更具备弹性的成长风格,同时,也将挖掘与经济复苏共振的高 β 行业。
配置建议:(一)在消费能力尚未回升之前,成长风格或将是市场主线,包括:(1)高端制造:机械自动化、电力设备(储能 > 光伏)和新能源汽车(整车、电池、能源金属)。(2)既有 " 政策底 " 又具有基本面逻辑自主可控方向:计算机(金融 / 电力 / 交通相关)、半导体(设备 & 材料)、军工。(二)静待消费能力回升,或开启消费风格趋势性机会,包括:(1)服务消费:美容护理、社会服务、房地产服务及互联网电商;(2)食品饮料、家用电器。(三)券商布局正当时:" 赔率 " 受益于流动性扩张周期," 胜率 " 静待基本面 " 反转 "。(四)重视大周期趋势,看好黄金和船舶。
华鑫证券:布局时点或在春节之后 强预期与弱现实博弈延续
布局时点或在春节之后:强预期与弱现实博弈延续,关注政策支持、确定性强的结构性机会。政策方面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,政策基调以稳为主;促消费方面,香港全面通关在即,多地发放消费券助力消费修复;流动性方面,年底市场流动性偏紧,再加上社融数据持续低于预期,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释放出降息信号,总量宽松值得期待;微观层面,市场交易情绪已降至低点,市场继续向下的压力和空间不足。
春季行情建议关注有政策支撑、确定性强的两个方向:一是疫后修复,疫后消费修复叠加节日效应和消费券刺激,关注食饮、医药、免税、酒店、机场、美容护理等;二是数字经济,疫后需求回升、低位估值修复叠加政策明显改善,关注数字经济相关的 TMT、数据要素等。
粤开证券:春节前或以板块轮动为主 市场宽幅震荡走势概率更大
由于第一轮疫情高峰冲击、经济高频数据运行不佳,近期市场情绪较为低迷,成交量萎缩至地量水平,从海外其它经济体防疫政策放松优化经验来看,经济数据修复并非一蹴而就,因此现阶段仍是以情绪修复为主的 " 拔估值 " 行情,春节前或以板块轮动为主,市场继续呈现宽幅震荡走势的概率更大。建议在配置方面把握结构性机会和板块轮动节奏:1)关注年度业绩预告中超预期品种,1 月将迎来 2022 全年业绩预告发布期,建议结合估值匹配度关注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的投资机会。2)具有超跌反弹预期板块,当前估值处于低位且利空信息已被充分消化的布局机会,如部分新能源领域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但业绩表现稳健 3)大消费与地产链,稳增长重要性不断提升,而且房地产板块已经过连续两周的调整,后市具备一定的向上修复动能,建议关注直接受益于政策支持的地产链中业绩突出、估值较低的标的;大消费方面,在着力扩大内需和促消费发力之下,根据海外修复经验来看,需要约 3~6 个月的时间修复基本面,但市场表现则是提前有所演绎。
中泰证券:上半年 " 熊末牛初 " 阶段 市场风格或偏向于高分红板块
就大势研判看," 否极泰来 " 将是 2023 年走势最为准确的形容词,所谓 " 否极 ":2023 年一季度,由于市场四季度对疫情放开后经济修复,政策方向,美联储与美元指数,中美等过于乐观的预期需要 " 纠偏 ",市场或依然将处于整体调整之中;
所谓 " 泰来 "2023 年二季度后,我们认为市场将开展一波盈利与估值双升的指数级别牛市,核心动能在于 2023 年年中后 " 疫后复苏 " 叠加 " 政府定向刺激 " 的超预期。而本轮牛市最重要的产业驱动在于各行业集中度、利润分配重构和央企改革加速下央企估值体系提升。
就市场风格而言,2023 年上半年 " 熊末牛初 " 阶段,市场风格或偏向于高分红板块(诸如:电力等)以及政策主导的科技和高端制造(诸如:军工、计算机、机械等);而 2023 年年中之后,伴随疫情逐步 " 常态化 " 和政府定向刺激效果的逐步显现下,经济、通胀、长端利率的回升,市场风格或将回到央企低估值蓝筹,此时,权重股当中保险(利差扩大 + 低估值资产重估),制造业龙头的配置价值值得重点关注。此外,参考国际经验,疫情放开后的长期、复杂的影响,医药板块将在 2023 年全年维持高景气度。
浙商证券:市场将结束筑底阶段 迎来转折向上的窗口
展望 1 月,我们认为市场将结束筑底阶段,迎来转折向上的窗口。
就大势而言,我们认为 1 月是转折的窗口期。从结构和情绪角度,一则,前期强势的新能源重仓股开始补跌;二则,当前情绪指标契合底部右侧特征;三则,结合季节规律,1 月市场容易发生转折。从基本面角度,一方面,结合库存周期规律和基数效应,2023Q1 有望开始见底向上;另一方面,风险偏好层面,市场已经逐步消化第一波疫情影响。
就结构而言,关注新成长和稳增长,预计主题也将活跃。针对新兴成长,结合渗透率投资框架,重视电池新技术、光伏新技术和半导体部分子领域。针对传统经济,结合短周期复苏的背景,综合 2023 年景气前瞻,积极关注中游环节,如工程机械、建材、钢铁等。此外,从季节规律角度,2010 年至 2022 年,1 月国防和银行上涨概率最高(62%),钢铁、交运、汽车、机械、石化次之(54%)。
申万宏源:春季行情 " 随时出发 " 后续成长有望接棒
春季行情 " 随时出发 "。根据人社通 12 月 26 日数据,31 省市区累计感染达到 70% 及以上的有 25 个,快速感染的阶段可能即将过去,各地物流中观数据也已经改善。各地疫情达峰预期是一剂 " 药引 ",宏观经济展望转暖,有助于风险偏好温和修复。结构上,市场缺乏强定价能力的新增筹码,仍是轮动多、主线少的格局。当前消费已经抢跑,后续成长有望接棒:(1)二十大播种新一轮科技周期,两会期间有望加码政策扶持;(2)以计算机、医药生物为代表的成长方向,基本面在 2023 年有望出现拐点;(3)持续调整后,成长股性价比已经较高,创业板指、科创 50 隐含 ERP 均处于历史均值 +1 倍标准差以上的高位。
配置建议:增配成长股,央企打底仓。具体上:(1)三中全会年,成长方向有望迎来密集催化,关注:计算机、生物医药。(2)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,关注:低估值、高股息央企。